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0:07:00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青年群体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了优化培养供给、强化就业指导、健全求职招聘体系等六大任务,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科学路径。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在数字经济重塑产业形态的今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快速迭代的人才需求。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领域却遭遇用工荒,这种结构性矛盾反映了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的时差与错位。《意见》将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置于首位,正是通过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清单等举措,构建起教育端与产业端的数字桥梁。这要求我们既要做好前瞻预判,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重点领域人才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更要推进改革实践,引导高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让课程设置与产业地图紧密对接。
实现供需对接,需要构建覆盖全周期的就业服务体系。求职招聘体系强调校地企资源联动,帮扶援助体系聚焦特殊困难群体,监测评价体系注重数据反馈,支持保障体系强化部门协同。这些举措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招生—培养—就业”的全链条服务网络。在落地实施中,要重点把握3个维度:一是“空间对接”,建设区域性、行业性就业市场,缩小求职半径;二是“时间对接”,通过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等节点安排,抢抓招聘窗口期;三是“群体对接”,针对脱贫家庭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帮扶计划,为残疾毕业生开发专属岗位。
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四方联动。教育部门要当好“总统筹”,加强招生、培养、就业政策协同;高校要做“改革先锋”,建立专业设置负面清单机制;企业要成为育人主体,将实习岗位纳入人才引进计划;社会机构要发挥“润滑剂”作用,建立就业质量第三方评估体系。
面对数字化转型趋势,《意见》特别强调要创新监测评价体系。这要求我们运用数字技术重构就业服务模式。建立全国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学籍、招聘、社保等多源数据;开发智能匹配算法,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构建就业数字画像,动态跟踪职业发展轨迹。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国一盘棋思维。既要做人才培养的改革者,又要当就业服务的“店小二”;既要关注就业率的显性指标,更要重视就业力的内涵提升。展望未来,需要以供需对接为突破口,共同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企业主动、社会参与的就业工作新格局,让更多人才在时代浪潮中发光发亮。(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治国)
相关文章
孙竞、李依环、实习生曹子味、实习生董苗林编者按: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畅谈思考体会、凝聚发展共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发挥特色
2025-04-15 19:24:00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4日讯 今天上午,省政协十三届四十一次主席会议召开,审议有关重点工作方案和报告。省政协主席葛慧君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通过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综合分析情况报告和重点提案督办工作方案;审议通过2025年深化“界别同心汇”聚识平台、“学而系列”读书平台、“鲁力同心”宣传平台建
2025-04-14 19:10:00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青年群体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了优化培养供给、强化就业指导、健全求职招聘体系等六大任务,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科学路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
2025-04-14 10:07:00
甘泉路街道以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重要抓手,将就业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居民“家门口”。通过优化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功能,全力打造便捷、高效、贴心的就业服务体系,聚焦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人员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全链条、精细化的就业帮扶,为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按下“快进键”。精准摸排“靶向发力”
2025-04-14 09: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