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0:24:00
傈僳族非遗“阿尺木刮”的踏歌节拍与黄浦江潮声交织共鸣,《“未来非遗”在沪滇之间》展览日前在宝山社区美术馆启幕,同步拉开2025社会学艺术节的序幕。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文化对话,将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秘境风情与申城当代艺术语境相融合,为市民呈现了一场灵动创新的非遗大餐。
展览源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汪丹团队近年推进的“沪滇协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田野调查与“联合大作业”。汪丹介绍,团队深入傈僳文化与村落生活,探索“阿尺木刮”歌舞、“傈僳锦刺绣”工艺、“傈僳花鸟历法”等非遗元素所凝聚的文化身份精髓,最终形成“沉浸古寨”“非遗工坊”“非遗田野”“非遗文创”“非遗影音”五大展区。展览将非遗定义为“进行时的文化实践”,所有展品由上海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团队协作完成,既包括维西非遗美旅大环线设计、傈僳族传统服饰展陈,也有基于“花鸟历法”纹样设计的现代文创产品,实现了“传统生活哲学”与“当代设计语言”的交融共生。
展览中,傈僳族“花鸟历法”纹样设计尤为亮眼。这一承载着民族生态智慧的时间体系,经人类学家、艺术家与美术馆团队的创新巧思转化为兼具人文性与艺术性价值的文创周边,让傈僳自然美学融入现代生活。“我们希望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交流的参与者。”一位学生代表表示,展览不仅是艺术呈现,更致力于传递“人人可参与”的协作理念。作为沪滇协作的微观样本,这场“文化实验”正以当代视角续写文明传承命题——当澜沧江畔的踏歌走进黄浦江畔的美术馆,非遗不再是遥远的“他者”,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与情感联结。
在社区枢纽站发起人王南溟看来,此次展览是高校与社会联合育人的创新探索,通过美术馆的公共空间,推动非遗从“保护对象”转化为“活态实践”。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雷虹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马琳等专家从跨学科视角强调,非遗保护应突破“静态展品”思维,在当代社会中激活其创造性转化的活态生命力。事实上,社区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的延伸触角”,通过搭建沪滇文化流动平台,既让滇地非遗走进上海市民生活,也为高校育人开辟了“学术走出象牙塔”的实践路径。
本次展览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主办,宝山社区美术馆、宝山区文化馆承办,将持续至7月10日,期间将举办傈僳族《鱼姑娘》数字绘本创作工坊、跨界协作非遗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人文艺术与社科经典读书会等多元活动。
相关文章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袁静娴 方杰4月9日上午,深圳市南头中学高一高二的入团积极分子参与了“京港两地共上一堂国安课”国家安全进校园主题活动。本次活动由香港培侨中学与北京人大附中分校联合举办,南头中学受邀在线上同步参与活动,三地学子共同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北京人大附中分校选派优秀教师高维阳到香港培
2025-04-14 17:03:00
C视频丨2025成都·欧洲文化季开幕,蓉欧文化盛宴尽显“欧洲风情”
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文/视频4月12日,“2025成都·欧洲文化季”暨“欧洲风情街”开幕式在成都东郊记忆启幕。开幕式现场,27个欧盟成员国展台呈现各国独特传统、创新成果与文化遗产瑰宝,多国优秀艺术团体轮番带来欧风视听盛宴,更有美酒佳肴为现场市民提供一场舌尖上的欧陆盛宴。开幕式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
2025-04-12 18:41:00
白发老者感受仲景膏贴的神奇,孩童踮脚嗅闻中药合香手串的草药芬芳,年轻女孩青睐黄芪耳环的前卫时尚……4月10日,2025医圣故里南阳非遗国潮中医药传承活动在南阳医圣文化园举行。这场非遗国潮盛会,正以最年轻最鲜活的市井烟火,让千年中医药文化在医圣故里,“活”成百姓指尖上的温度。非遗扎染受欢迎 本次
2025-04-11 14:58:00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每逢休息日,这位操着一口流利汉语,来自巴基斯坦的青年,就会来到邯郸的景点,向游客绘声绘色地讲述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他,就是河北工程大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汉森。这一幕,正是邯郸古城文化外交的生动注脚——当国际青年遇上三千年成语之都,碰撞出的不仅是文明对话的火花,
2025-04-11 09: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