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4:14:00
数字技术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持续推动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积极应对数字化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特点、新形势,高校思政课需积极探究数字化与思政教育间的平衡点,在价值逻辑、技术逻辑和发展逻辑三者相统一中加以整体理解和把握,以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和内涵式发展。
价值逻辑:强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理念。数字化时代,教室空间和文本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数字技术在创造便捷、智能网络空间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重塑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青年学生容易出现潜在的思维懒惰和技术依赖、模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边界等表现,难以做出客观判断和理性分析,进而影响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育目标。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要将教学理念从具体知识传授习得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导向。教育者作为施加影响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地位不可替代;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样不可动摇。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的重要目标在于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拓展,以及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显著提升,从而将技术引向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良性轨道。
具体而言,教师必须以身示范,掌握数字基本技能、理解人工智能的顶层逻辑,进而把价值引领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引导大学生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知和坚定信仰,并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应对纷繁、未定的数字世界。面对共融共生的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认知规律,更要从数字化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和学生成长轨迹中整体把握学生的认知逻辑和思想状况,做到与数字化时代同频共振,直面学生对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产生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回应学生关切的网络热点和社会现实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技术逻辑:形塑人机协同的教学生态
思政课只有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才能提高针对性和亲和性。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广泛联系现实素材的基础上,把课本的抽象理论、复杂概念、核心观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然而,教师的知识储备终究是有限的,思政课统编教材也因其内容承载的有限性和更新的延迟性,难以迅即反映时代最新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数字时代,学生趋向更高级别的个性化和自适应学习,以“人机协同”赋能教学,将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产品和数字化平台等引入教学,服务于教学场域、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模式、管理方式等要素的创新,能够塑造“师-生-机”智能教学生态,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提供另辟蹊径的技术逻辑可能。
具体而言,在思政课堂,教师角色定位亟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教师不仅要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数智融合、开放协同、共享共治的特点,拓宽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的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空间形态,创设出更加高效、智能、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把现实可见的教室课堂扩展到更加广阔的数字虚拟空间,而且要全面革新课堂提问技巧、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估和学业辅助方案等,以改变传统“讲授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打造依托数字技术创设学生沉浸式体验、立体化感知与精准化施教为一体的新型智能教学生态。同时,教师要全面采集和精准分析智能教学生态的海量数据信息,包括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掌握进度、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听课反馈等,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教学运行状态,推动思政课教学成效从基于人工观察经验走向数据驱动治理,为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施策、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发展逻辑:追求高质普惠的教学范式
思政课要想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到持续的价值引领作用,必须达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的高质量标准。因此,要利用数字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推动终身教育和社会化普惠受益,实现教育的增量式改革。这不仅是数字时代教育的理想图景,也是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创新发展的逻辑所在。
具体而言,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数字技术加持,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促进师生互动,把学生成长阶段的实际生活和解惑需求与思政课讲述的道理环环相扣、深度嵌合,并留置在数字空间,供学生终身免费共享。学生离开学校课堂后,可继续在不同人生阶段即时学习、按需学习、社会化学习,持续受到高质量思政育人资源的熏陶。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有效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时空限制、渠道限制和互动限制,推进高质量思政教育资源均衡和公平共享。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依然存在。数字技术开放、协同、共享的鲜明属性有助于打破资源分散壁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师生。学生可以通过“同步课堂”“慕课西行”“云端课堂”等形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思政育人资源向公平、开放、共享方向发展,全方位缩小高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课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要凝聚起各方思政育人的强大合力,相互协调、彼此照应、贯通适切,始终保持与数字化社会的同步性、连续性、紧密性,实现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助力持续健康办好思政课,赋能高校思政育人事业不断实现质量跃升。积极构建智能、高效、共享、开放的“数字思政”新生态,引导数字技术转化为全面育人的“增量”,着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尤云弟,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冰燕,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编号:23JDSZK132)和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规划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编号:2025SCG226)研究成果〕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中国-中亚青年发展对话会4月11日在陕西西安举行。来自中国和中亚五国的青年组织负责人与青年企业家代表6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加强数字经济合作 助力青年共同发展”主题展开热烈交流与深入探讨。记者:付瑞霞、张思洁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2025-04-12 22:03:00
【来源:青岛新闻网】4月11日下午,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AI+”赋能课堂教学研讨会在青岛城阳国开双语学校举行。本次活动由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主办,旨在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赋能课堂教学创新,通过重构教与学的关系,优化教与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
2025-04-12 13:39:00
红网时刻新闻4月10日讯(通讯员 万芳)作为中国电信株洲分公司业务运营与IT支撑中心计费账务分部经理,罗钢用十八年如一日的坚守,将“数字工匠”精神镌刻在每一条数据链路上,用创新精神搭建起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底座。以责任为锚,勇做收入预测的“破壁者”面对市场与服务瞬息万变的形势,企业亟需精准的收入预测
2025-04-10 16:51:00
4月10日,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宋雨明故意伤害案二审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一审认定:2023年9月6日16时许,宋雨明开展课后服务期间,在多次制止、管束学生喧闹无效后,将半截三角尺扔向一吵闹学生,砸中该生前座刘某辰额部,致刘某辰重伤、九级伤残。一审认为,被告人宋
2025-04-10 11:19:00
航天三中成功举办“科学家进校园”活动 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路径
阳光讯(记者 杨小娟 文/图) 4月8日电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为探索AI如何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西安市航天城第三初级中学于4月8日成功举办科技节系列活动之“科学家进校园”活动,特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苗启广教授作专题报告,
2025-04-10 0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