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9:26:00
近期,由艾美奖得主朱迪·科默主演的影片《初步举证》凭借豆瓣高分引发关注。这部作品以“不和解即正义”的尖锐姿态,探讨了性侵受害者与社会体制之间的冲突,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表现女性意识觉醒与抗争主题的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后者以非对抗的叙事视角和黑色幽默传递力量。这样一种锋芒与温情的碰撞,令人深思——生而为人,无论是与他人的关系还是与自我的关系,和解终将成为贯穿生命历程的终极诉求。
《初步举证》系英国国家剧院(NT Live)在中国进行院线发行的首部作品,改编自同名舞台剧。该剧曾获得澳大利亚格里芬剧院奖,并在伦敦西区和百老汇取得了巨大成功。影片的核心叙事围绕女主角泰莎展开——她出身于工薪阶层,凭借自身不懈努力考入名校,成为一名前途无量的诉讼律师。在同行眼中,她是备受青睐和尊敬的“成功女性”。然而,命运弄人,一场与暧昧男同事朱利安的约会,使她成为性侵“受害者”。
在成为受害者之前,泰莎对法律体系抱有坚定的信念,并深谙行业的运作规则。但当她自己站在证人席上时,才切身体会到这个体系的冰冷与残酷——她曾娴熟运用的法律技巧,如今却成为审判自己的利器。影片的核心情节着重展现了在“没有事实真相,只有法律真相”的司法体制下,泰莎所经历的种种惶恐与窒息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女性受害者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重重障碍:难以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非自愿”,以及在交叉询问中遭受的二次创伤。
《初步举证》剧照
影片的戏剧张力源自对和解的彻底拒绝。这种姿态恰似希腊悲剧中的安提戈涅,以个体的决绝对抗体制的顽石。当女主角在法庭上撕裂虚伪的和谐表象时,我们得以看见现代法治文明暗藏的性别沟壑。这种不和解的勇气固然可嘉,或许也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但由于叙事始终桎梏于理性框架中,难免陷入情感真空——泰莎的内心挣扎被简化为“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二元对立。她更像一个符号化的正义机器,观众只能旁观她的“正确选择”,而作为女性的个体经验(如职场性别歧视、性侵创伤)则缺乏连贯的情感脉络。绝对化的对抗最终让影片陷入存在主义的孤岛。
与之相比,《还有明天》展现了女性在争取权利过程中的另一种景象。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后的意大利,讲述了女主角迪莉娅在家庭暴力和琐碎生活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即便身处恶劣的生存环境,女人们依然保持着鲜活的个性与表达欲望。影片基调并未一味渲染苦难,而是通过幽默的桥段传递细腻的情绪,结局也更具“激励”意义——迪莉娅最终通过参与投票等方式,暗示了通过共同努力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权利与改变。
与泰莎的孤勇不同,《还有明天》更像是一部“女性群像电影”,强调了女性处境的普遍性以及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这种社群的温暖与集体的力量,为影片注入了更多的希望与和解的可能性。女主通过日常琐碎累积觉醒的张力,其权利争取并非通过撕裂家庭关系实现,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苦苦生活中逐渐重构自我价值,最终与丈夫的暴力达成“不和解但共存”的微妙平衡。
到底是结构性批判,还是个体化救赎?两部电影恰恰映射了当下女性主义叙事的探索:是撕裂压迫的锁链,抑或在废墟上重建——与他人的共情、与创伤的对话、与历史的和解。相比《初步举证》中泰莎在法庭上的悲怆自白,《还有明天》中迪莉娅与丈夫大胆对视后嘴角隐约的笑容更动人心魄。或许,生而为人的真正勇气,不在于永不停歇的对抗,而在于在破碎处寻找弥合的力量。
《还有明天》剧照
是枝裕和正是深谙此道的大师。他的电影中,很少出现激烈的冲突与对抗,而是以家庭为切口,在破碎中重构连接,展现和解的渐进性。例如,《小偷家族》中毫无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通过相互救赎实现自我接纳;《比海更深》中潦倒作家与疏离家人在台风夜里的难得默契;《步履不停》则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如何放下过去的芥蒂……这些和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日常细节的积累(如共食一锅咖喱、分享一支烟花)逐渐消解隔阂,最终达成对“不完美关系”的包容。
和解在这里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社会共识的一部分。这些电影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在面对矛盾与冲突时的挣扎与成长。在那些平凡而絮叨的故事里,我们见证了角色们在痛苦与挫折中学会与自己和他人和解,在磕绊中寻找到情感的共鸣与连接,继而找到温暖与希望。这种和解,不仅是表面的和睦,更是心灵深处的契合与认同。这种叙事逻辑与心理学中的理念不谋而合:和解的本质是承认矛盾的存在,而非消灭矛盾本身。“和解”往往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人们付出理解、宽容与爱的努力。
《步履不停》剧照
而不久前热播的国内年代剧《六姊妹》,则用三十年的时光跨度,演绎了中国式和解的多层次性。全剧以20世纪70年代中国家庭为背景,展现了大时代洪流下,六姐妹间的起伏人生和爱恨情仇。她们在岁月的磨砺中,经历了无数的矛盾与冲突,却始终以情感纽带为核心,通过彼此的理解与支持,最终实现自我救赎。六姐妹的成长史,也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微观投射。
或许有许多观众对最终的和解意难平——但实则“和解”在这部剧中不仅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选择,更是一种自我成长与内心平衡的途径。这种“和解”并非对过去的遗忘,而是一种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是对生活真谛的领悟——与他人和解是生活能够继续前行的重要支撑。
《六姊妹》剧照
和解并非终点,而是持续的过程:自我重塑与时代局限达成妥协。这种妥协并非屈服,亦非否定过去,而是将创伤转化为成长的养分。若将这些影视作品置于更广阔的生命图景中会发现:真正的正义离不开和解的智慧——和解是人性在矛盾中寻求平衡的本能,正是在与他人的碰撞、与自我的对话中,逐渐领悟到和解是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与超越。这种超越,或许才是人性最深刻的胜利。
相关文章
随着清明假期正式开启,电影清明档也正式拉开帷幕。今年的清明档影片供给充足、类型多样,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2025年电影清明档上映新片涵盖了亲情、悬疑、现实、科幻等多种类型。据预售数据显示,今年清明档《不说话的爱》《向阳·花》《阳光照耀青春里》等现实题材国产片备受关注。《不说话的爱》聚焦听障群
2025-04-04 09:02:00
【文/观察者网 张家栋 编辑/高莘】 据NBC新闻4月3日报道,美国参议院商务委员会日前通过了一项名为“她驾驶”的安全法案。 报道称,这是一项跨党派法案,法案要求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为女性汽车驾驶员和乘坐者采用“最先进的测试设备”,并指示该机构更新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 “她驾驶”法案
2025-04-03 21:44:00
近期,由艾美奖得主朱迪·科默主演的影片《初步举证》凭借豆瓣高分引发关注。这部作品以“不和解即正义”的尖锐姿态,探讨了性侵受害者与社会体制之间的冲突,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表现女性意识觉醒与抗争主题的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后者以非对抗的叙事视角和黑色幽默传递力量。这样一种锋芒与温情的碰撞,令人
2025-04-03 09: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