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谢有顺:文学批评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世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6:00:00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图)

“诚实地面对当下现实的勇气”

2025年2月下旬,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广州闭幕,谢有顺当选省作协主席。接着,各种关于谢有顺的消息和访谈在许多作家的朋友圈刷屏。广西作协副主席李约热说,因为谢有顺的当选,“广东作协这次换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谢有顺看来,文学写作平日里更多是个体劳作,但每逢大家聚在一起,他又能感受到一种氛围、一种期许,甚至是一种决心和意志。“这些涌动的文学激情,开会前我已感受到,会后更是直接传递到了我的身上,同时传递给我的还有压力、责任和使命。”

谈及当选广东省作协主席的感受,谢有顺提到最多的是“服务”二字,“希望自己能真正崇德尚艺,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借钱穆在《中国思想史》中的话强调了两个词,“诚实”和“明白”:“他(钱穆)说,‘只要既诚实又明白,那将无事不可为,而且无往而不利。’”

这种对诚实和明白的重视,也与谢有顺对广东文学的认识有关,“广东文学有着比别的地方更精细的生活经验的刻度,以及更诚实地面对当下现实的勇气。尤其是很多青年作家的写作,现实感很强,他们重视对当下经验的省思,也对新的人群、新的时代症候有独特的敏感。”

谢有顺认为,他们的写作,使得众多打工者的叹息、街头巷尾的市声、改革大潮中的呐喊、乡村记忆与城市生活的争辩,能被更多中国人听见;使得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这些响亮的名字背后有了更丰富的生活细节。“这些声音和细节,构成了广东文学的重要肌理,它们是中国文学书写中不可替代的现代经验、南方经验。”

谢有顺很了解他提到的这些“青年作家”,因了解而有所体察和劝告,常常能击中人心,“要奋力书写这个时代最大的‘时’和‘事’,要学会像农民一样思考,以农民种庄稼一样的态度来对待写作。”

当选省作协主席后,谢有顺的活动更多了。当选后的第一个周末,他在广州、东莞的四场活动中连轴转,主持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的演讲,以及关于“打工文学”“新大众文艺”的讨论会。此前,谢有顺就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一个周末四五场是常事,正读初中的儿子调侃他说,“你真是为虚无飘渺的文学世界操碎了心。”

谢有顺和他的恩师孙绍振(受访者提供/图)

“日常生活是永不破败的肉身”

在作家、评论家之外,谢有顺还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中大的办公室,满屋都是书,高高地堆在桌上、地上。狭窄的空间里挤放了一张茶桌,可以面对面坐两人。他时不时会把书运一批回老家,“老家屋子大。”

谢有顺是客家人,1972年出生在福建长汀县濯田镇美溪村。“父母在,不远游”,他经常回老家。2024年冬天,他在老家县城帮年迈的父母买了套小房子,亲力亲为地搞装修。

说起长汀这个位于闽西的美丽小镇,谢有顺难掩兴奋。介绍起家乡的美食,不常下厨的他也会如数家珍,“客家美食主要取材于日常食材。”提到长汀的豆腐,他引用瞿秋白就义前写的《多余的话》为证,言之凿凿地为长汀豆腐盖上了“天下第一”的美戳。

“小小山城,竟有大美。”作家潘向黎去采风时如此写道——长汀之美,在于它的翠、古、润。当地的历史建筑与别不同,原住民居于其中,烟火气十足,与日常生活融为了一体。“我们没有在狂飙突进的现代化建设中过于激进,而是慢慢感受变化背后的力量。”

谢有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收藏黄花梨笔筒、写书法、约三两好友喝茶,喜欢在生活中与艺术偶遇,不刻意,却一样欢喜。他总爱提一句话,“日常生活是永不破败的肉身。”他说没有日常生活这个载体,文化其实是流离失所的。

“过于追求艺术形式花样翻新的时代过去了”

谢有顺最近读到王安忆的一个观点,特别认同,大意是小说家还是要讲故事,不要再为难读者了。

“如果今天谁再把小说的主人公写成1234或ABCD,我就读不下去,感觉今天没有这个语境了。”谢有顺强调,现在的小说既要思考“怎么写”,更要重新思考“写什么”,“过于追求艺术形式花样翻新的时代过去了。”

谢有顺出道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二时,他已开始在各大刊物发表文学评论。作家李洱回忆说,“他出道很早,是最早出道的‘70后’批评家,印象中比‘60后’新生代作家成名还要早。”

谢有顺认为,每一个评论家都会选择一个与自己精神相契合的作家群共同成长,他当时选择了中国的先锋作家。第一篇评论发表在《福建文学》上,探讨的就是先锋小说的语言如何生成故事,他说重新回看这篇文章,虽有些稚嫩,但探讨的却是前沿问题。他庆幸自己较早有了这个现代意识,而没有在陈旧的话语套路里打转,“做文学批评,一定要敏锐、宽阔,且了解前沿理论。”

从一开始对先锋派的肯定,到后来开始反思单一的艺术形式变革的局限性,“除了西方文化的资源外,如何重新理解和激活中国传统的资源也至关重要,”谢有顺是较早对先锋小说的转型作出反思的论者,“一直进行语言的空转,这种写作是很难持续的。”他在《文学评论》杂志上发表长文《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提出的“终止游戏”“回到当代”“深度重建”等观点,至今仍具前瞻意识。其时谢有顺21岁,正在福建师大读大三。他由此也成了《文学评论》杂志复刊以来最年轻的作者。

在挑战过五花八门的叙事方式后,先锋小说家们确实也纷纷调头,重续了与传统叙事资源的关系,最终成长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群。格非写出了《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余华写出了《许三观卖血记》,苏童写出了《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莫言后来也写出了《檀香刑》……“我觉得先锋小说是这40年来中国文学变革里面最有成就的一个文学流派。”2023年凭借《千里江山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孙甘露,当年也被认为是在先锋小说语言探索上走得最远的作家,沉寂多年之后终于实现了写作转型。“没有前面的探索,也就没有后来的成就,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轻视文学探索者的贡献。”

“任何文学论争都带着意气”

老友们提及谢有顺出版于2000年的第一本评论集《我们内心的冲突》,至今依然怀念,说那时他的文章里有股“少年气”。这让谢有顺多少有点伤感,也有点意外。

从先锋文学的论争,到诗歌界的“盘峰论争”,谢有顺每一次发声都锐利而坚定。这在小说家李洱看来很重要,“如果批评家对当下文学的批评不能赢得行家的信任,那么他对经典文学的批评同样无法获得认可。”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诗歌界曾掀起“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激烈论争。第三代诗人于坚为《中国新诗年鉴》一书写序时,大胆地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解读成两种审美,区分为两个阵营,由此形成了争议面极广的话题。作为该书编委之一的谢有顺,发表了书评《内在的诗歌真相》。此文一出,成为了“盘峰论争”的导火索。

“盘峰论争”被认为是世纪之交诗歌道路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会上的两派诗人就各自的观点激烈辩论。于坚是当年“盘峰论争”的亲历者,他如此评价二十几岁的谢有顺,“年轻,英俊,犀利尖锐,比那个时代里大多数批评家更有眼光、良知和理论深度,也更有勇气。”

提及当年的诗歌论争时,谢有顺沉思片刻,“其实是偶然事件。要知道,任何的文学论争都带着意气,有突发性,并不是预先设计的。那个时候只是用了一种比较决绝的方式来申辩一个艺术主张……”在他看来,他那几篇诗歌论争文章,虽然有些意气用词,“但不会构成人身攻击。这个论争还是有意义的,对双方都是一个有效提醒。我后来跟论争对象都成了好友。”

从青年到中年,谢有顺一直在关注鲜活的文学现场。但他承认,年纪对评论风格会有影响。“现在会更宽容,更温和,用词会更谨慎。但基本风格不会大变,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恒定的价值信念。”近年来,业内人士说他的评论越来越温润、理性,且文辞优美。

除了关注小说,谢有顺还出版过有关诗歌与散文的专著,“兼顾研究不同的文体,形成一个文学的整体观,进而辨明何为文学的常道。”

谢有顺的博士生唐诗人,现在是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他在文艺理论教研室工作,主要还是写文学批评。他一直把谢有顺的文章当作学习的典范,却发现这种境界很难抵达。“文学的复杂性其实是超越理论的,文学是鲜活的经验。现在的理论研究很需要补上感性的文学经验才有力量。”

近年,有关“新南方写作”的话题提出后,谢有顺发文参与讨论——“这种观点看起来有点机械地域的划分,但我个人认为它又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在新书《文学的深意》中谈到打破这种地域的理由时认为,“从一种文化中心形塑的美学秩序中挣脱出来,发现更多地方性经验,培育更多自由的个体意识,敞开新的艺术想象力,可以看作是一个作家面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处境的自觉省思,也是面对自我的一次艰难确认。”文末不忘温润地添上一笔,“文学最终必然走向南方与北方的融合汇通。”

谢有顺认为这与老练、圆熟无关,而是“有了另一种价值观”,他认为评论家不要动不动就对作家使用“杀伤性武器”,要少一些绝对性或者全称性的判断。“一些杀伐果决的说法听起来很快意,但也可能是武断的。”他现在追求一种成熟、全面、温润和准确的风格。在新书中他这样写道:“不该忘记批评所面对的也是一个生命世界。”2024年年底,谢有顺的文学批评集《文学的深意》出版,他在书中写道,“真正的批评,是用一种生命体会另一种生命,用一个灵魂倾听另一个灵魂。”

从2000年开始,谢有顺出版过二十多本著作,几乎一年一本。他看重《文学的深意》,“文章会成熟和老练很多。”评论家孟繁华曾点评谢有顺近年的写作从“论文”走向了“文章”,更显从容大气了;小说家李洱也观察到,“早年他的背景深处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后来多了中国传统的气韵。如今这两种文化传统汇通于中年的谢有顺身上,我觉得也特别好。”

“年轻的时候不能过得太舒坦”

在评论家和教师这两个身份中,谢有顺说他更看重后者。“教书育人是神圣的职业,而且能够让自己一直保持敏锐和热情。”34岁,他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并成为当年中国最年轻的中文博导。

“其实做个好老师是很难的。”他的音调在最后三个字加重。来中大教书快20年了,指导过二十多个硕士生、三十多个博士生,也上过无数本科生的课,他至今仍不敢偷懒。他的课堂很有吸引力,许多校外文学爱好者也会来旁听,听他讲现代文学的发生、当代文学的现状,甚至聊电影、聊金庸小说。唐诗人说,“谢老师的很多观点,有时未必是我们所关心的话题,但对理解很多问题都会有触类旁通的启迪效应。”

谢有顺给中山大学本科生上课时,学期末会有一节主题为“因为现状可以改变”的课,他会提醒同学们,“未来会怎么样,谁都不可预测,但要相信现状是可以改变的。”唐诗人回忆说,“我是读博时听到的这课,后来经常用‘因为现状可以改变’来提醒自己不必焦虑。”

《文学的深意》收录了谢有顺与唐诗人的一篇对话作为后记。唐诗人毕业后遇到工作中的问题,也会来请教老师。对当下年轻学者对于时代机遇、“内卷”“内耗”等的抱怨,谢有顺既抱着同情的理解,也会给予温柔的提醒,“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谢有顺清楚地记得,小时家里清贫,两个妹妹一直未能接受教育。提起这事,他现在仍感难过。他说起初写稿的动力就是赚稿费,供自己上完大学。他确实做到了。他在福建师大的一个师兄后来回忆说,大学本科期间,谢有顺的稿费收入就超过了大多数教授的稿费收入。

《工人日报》老编辑刘建民在前段时间发表的《嘈嘈切切错杂弹——我与副刊点滴》一文中专门回忆:“二十余年的副刊编辑生涯,风光出彩的事儿有,看走眼、发生误伤的时候也有,比如对谢有顺。”1992年前后,还是福建师大本科生的谢有顺向杂志投稿。刘建民发现他的文学评论表述流畅,情理兼具,水准比一些挂着评论家头衔的文字高多了,“第一次,我毫不犹豫地就编发了。三番两次之后,心生疑窦:年纪轻轻的本科生能有如此文采与见地,又这么多产,别是……吧?为保险计,将稿子按下不发。”多年后,事实证明,这是他的误判及误伤。谢有顺说,他至今也不认识刘建民,但偶然读到这段话,回忆起诸多往事,还是令他感慨万千。

28岁的谢有顺在《南方都市报》当副刊编辑期间,获得了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广东媒体做了大篇幅报道。很多同事由此知道,谢有顺白天上班,晚上写作,在大家的视野之外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评论”事业。“现在很多人未必愿意经历这个过程,他们总是看见一个人聚光灯下的风华,殊不知每一种生活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从报社进入大学教书后,谢有顺给自己定了“三不原则”:不上电视,不写序,不讲重复的课。近20年来,每一学期课名可能是相同的,但他要求自己必须讲授全新的内容。“年轻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太轻省、太舒适,还是要有一点自我跋涉、自我攀援的勇气。”

在主持台或讲台上,谢有顺总是侃侃而谈,不拿讲稿,妙语连珠。“可能只有我家人知道,至今上课前我都是紧张的。”谢有顺给自己定了几条规矩:上课前一天,尽量不参加任何活动;上课前两三小时,绝不做其他事情;上课的内容必须提前记下来,上课时尽量不看讲义。“很简单,这些知识点如果你自己都记不住,怎能奢望学生记住?”

在谢有顺看来,这也是一种“郑重”的人生态度。小说家王威廉曾师从谢有顺读博士,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上,谢有顺将梁漱溟先生的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和“郑重”送给大家,并告诫大家要“郑重”面对当下,面对现实,这令他记忆深刻。毕业后,谢有顺每次见他,提及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有一部很重要的作品。”

舒婷、苏童、阎晶明、刘醒龙、王跃文、潘向黎等作家到谢有顺的老家美溪村做客(受访者提供/图)

“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勇气”

过了50岁后,谢有顺开始过一种简省的生活。一年会重读几部名著,看一二十部自己真正喜欢的长篇小说,关注一些文学新人。他承认自己现在“写的少,思考的多”。问他会不会错过一些文学圈里的人或事,他指出这是一种没必要的焦虑,“这种焦虑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你试图对所有的文学现场发言,试图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但这是不可能的。好的评论家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

他不太报科研项目,也不报学术奖项,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著作却一直名列前茅。前段时间公布的中国100名高被引学者中,他的名次靠前;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时,他也是本学科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还曾是茅盾文学奖最年轻的评委,深度参与了中国文学界的许多评奖。“能否面对文学现场有效发言,是判断一个文学评论家的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尺。”在中国作协主办的“中国文学博鳌论坛”上,他提出“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勇气”这一观点。“好作家、好作品不可能都等百年之后再来确认,今天在现场中的人就要有辨认和肯定的眼光,就要有第一时间大胆判断的勇气。”“盲目肯定固然不可取,但一味地否定也不是正途,还是要理性、客观地从研究对象身上多加学习,才能对文学的发展现状提出更具价值的意见。”这为很多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提供了崭新的角度。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说,“谢有顺每次的会议发言,都有他自己的观点和角度,看起来举重若轻,其实他对这些问题都是有深思、有研究的。”

谢有顺偶尔也写散文。2024年4月,谢有顺的散文《岭南观鸟记》获得2023年度“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几家出版社都来约散文集,但他说自己的主要精力仍然是做文学研究。“如果你不是天才,一生也许只能做好一件事情。专心和耐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谢晓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记者 方冬妮

责编 周建平

相关文章

谢有顺:文学批评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世界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图)“诚实地面对当下现实的勇气”2025年2月下旬,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广州闭幕,谢有顺当选省作协主席。接着,各种关于谢有顺的消息和访谈在许多作家的朋友圈刷屏。广西作协副主席李约热说,因为谢有顺的当选,“广东作协这次换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谢有顺看来,文学写

2025-04-21 16:00:00

关税“回旋镖”已砸向美企和民众 特朗普仍说“美国不着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4月17日,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到访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相谈甚欢。媒体注意到,谈到关税时,特朗普频繁表达“美国不着急”的意思。美国总统 特朗普:是的,我们不着急,我们不着急。然而在外界看来,“关税战”从期望中的“闪电战”打成“持久战”,特朗普内心无比焦虑。美

2025-04-21 12:13:00

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公布!厦大团队成果入选→

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4月20日公布,其中“证实成人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长期有效性”,为来自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的成果。“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总共有13项成果入选。厦大团队入选的是“证实成人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长期有效性”成果。由厦门大学、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开

2025-04-20 19:04:00

禁止驶入!今起连续4天开展军事活动

据中国海事局网站消息,威海海事局19日发布航行警告,4月20日至23日每日2时至12时黄海部分海域开展军事活动,禁止驶入。来源:中国海事局网站

2025-04-20 10:40:00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关税战、贸易战

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网站消息,4月19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中医药文化开放日活动,谢锋大使出席并致辞。 全文如下: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春阳长,百病消”,欢迎大家在生机盎然的季节走进中国大使馆,走近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传承千年、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治病祛疾、强身健体的实践经验,而且凝

2025-04-20 1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