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8:36:00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一座书院绵延千年文脉,熔铸百年荣光。这是前身创办于南宋、1903年即开始办师范教育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简称“第一师范”)。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牢记嘱托,第一师范赓续红色血脉,探索思政教育创新之路,让青春志向与报国热情交融激荡。
以红色基因铸魂
在历史的进程中,教育意味着什么?对一所师范院校而言,回答好这个问题,是思政工作的起点,也是价值旨归。
“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窳视师范。”百余年前第一师范的一则招生广告,至今仍被奉为办学圭臬。
杨丹是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从教育救国到‘改造中国与世界’,青春理想在这里沉淀和成长为远大志向。”她说,“正因受到进步教员和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毛泽东、蔡和森等对改造社会的问题有了更深入和理性的思考……”
这是2024年3月18日拍摄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20世纪初,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任弼时等都曾经在第一师范求学。在“知耻”校训的指引下,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为救亡图存而孜孜以求。
青年毛泽东在这里学习、工作长达八年。其间,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等老师促进了他的成长——
《红星照耀中国》书中记载,毛泽东这样回忆第一师范:“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徐特立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以及注重实践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聆听杨昌济讲授修身课,他研读教材写下一万二千余字批注,培养了哲学思维方式;与黎锦熙书信交流,他探讨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问题,提出要“立真志,得真理”……
红色是第一师范最鲜明的底色。这里曾孕育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走出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280余位革命烈士。
这是2025年3月24日拍摄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东方红校区。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红色基因,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学校党委书记罗成翼说,它是一代代人在特定文化土壤中共同熔铸的精神密码。传承它,是执教者将精神密码写入代际记忆的永恒课题。
第一师范的师生都读过杨昌济写下的对联——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学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欧阳斐说:“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一师人的志向一脉相承,那就是报国。”
在《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课上,有学生提问:“公民都应该爱国,为什么要把‘爱国守法’专门写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身为老师的爱国,与身为公民的爱国,有什么不一样?”
讲台上,“90后”副教授黄蓝紫想起百余年前学校招生广告所写:“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国民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渊泉也。”
她回答学生:“因为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将会更深远地影响千千万万学生。”
红色校史,是思政教育的灵魂。目前,第一师范开设了17门红色课程。这里有个传统:新生入学先到纪念馆参观学习,观看《恰同学少年》——“思想的第一课”,也是烙下红色基因的第一步。
此外,革命先辈们探求真理的教室、热烈交谈的寝室、洗“冷水浴”的古井等都是生动的课堂。这样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贯穿了一代代学子的求学生涯。
“‘冷水浴’古井,不是先天涌出的泉水,而是历经冰寒磨砺、喷薄而出的热能。”罗成翼说。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晓芳是第一师范1999届毕业生,如今,这位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为湖南1000余万个孩子讲授网络大思政课。
“十几岁的我常常在第八班教室自习,那时不懂红色基因是什么,回想起来,它无形、无痕、无声,那种浸润却是内化于心的。”二十余年后,郭晓芳再次走进第八班教室,在思政课上,与百年前的大先生展开了关于报国之志的时空对话。
2024年5月,郭晓芳(右六)和湖南省大中小学学生代表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听取大思政课。 新华社发
以创新实践育人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传唱百年的第一师范校歌,唱出了教育塑造人性、熔铸品格之伟力。
什么是有趣的思政教育?答案在创新的共建中——
3月15日,第一师范老校区,一群青年手持“二十八画生”发出的《征友启事》,踏入了时光长河。他们移步换景,走过礼堂、寝室、教室,与历史人物畅谈理想信仰。
2025年3月15日,学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听取沉浸式大思政课。新华社记者 戴斌 摄
这是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第一师范共同研发打造的沉浸式大思政课,面向全省大中小学生开放。
“这堂沉浸式大课,历史人物扮演者都是本校师生。”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宣教员邹磊说,听课者走进“历史的现场”共鸣,而参演者也接受了更深入、生动的思政教育。
近年来,第一师范构建了观、学、游、研、演、创“六位一体”的创新育人模式,让学生共同完成大思政课的设计与呈现,实现教学相长。
“我们步入历史、又回到当下,不是旁观者,而是主人翁。”第一师范学生袁伯仁说,“这让有意义的思政课,变得更有意思。”
2025年3月15日,学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听取沉浸式大思政课。新华社记者 戴斌 摄
什么是有用的思政教育?答案在现实的连结中——
“相信课堂上的大道理,会让我们在进入社会后吃亏吗?”曾有学生这样问第一师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明。
陈明由此感到,今天,年轻人身处更为多元和复杂的环境,思政教育如果与现实脱节,便难以发挥实用价值;如果缺乏交流讨论,便难以得到真心信服。
于是,他努力成为一位“接地气”“可挑战”的院长。有学生谈起舆论沸沸扬扬的网络热点事件,他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告诉学生:“等一等,真相需要时间。”一个多月后,当事实清晰,他再将案例带回课堂,探讨如何在舆论声浪中辨析是非……
“思政教育不是灌输、不是说教,而是碰撞与启发,它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陈明说。
什么是有力的思政教育?答案在实践的明证中——
1917年暑期,第一师范学生毛泽东和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一个月,行程九百余里,沿途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了解风土人情。
自2023年起,每年暑期,第一师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会走进“红军村”张家界市谢家垭乡高坪村,收集红色资源。青年教师团队成员黄予勤,带着学生们积累了16余万字的访谈笔记。
“扎根于火热的生活,在田间地头、在群众中间读历史、访社情,才是最有力的思政教育。”黄予勤说,“教育的力量,有时在书本之外。”
这所百年师范里,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为毛泽东所题;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为徐特立所写。民本情怀、求真务实之风范,铭刻字里行间。
2025年2月27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中学教师麻小娟和学生交流。新华社发(李龙 摄)
近年来,学校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通过赴村支教、田野调查等,让学生们感知国家发展、触摸时代脉搏。
“脚下的田埂是一座桥,把我们的青春与祖国紧紧相连 。”第一师范学生李悠说。
“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更有持续的生命力。”湖南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夏智伦说,湖南致力于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让年轻学子在躬身实践中感悟真理的力量。
以师道传承筑梦
“经师”与“人师”二者合一——这是教育家徐特立对师道的诠释,也是第一师范一代代师生传承的信念。
上世纪90年代,15岁的方芳从洞庭湖畔的农村考入第一师范。她身材瘦小、体弱多病,晨跑中连300米都跑不完。
班主任曾小玲每天陪着方芳跑步,从300米,到500米,再到800米……入学第三年,方芳成了学校女子5000米长跑冠军。“曾老师不讲大道理,却在日复一日的奔跑中,教会了我坚持。”
20余年过去,已成长为校长的方芳仍时常想起求学时的恩师——她因不会说普通话自卑,语文老师陪她爬上山顶大声朗读;她极不擅长绘画,美术老师看她的作业却总笑着鼓励她“不讨嫌嘞”(方言,意为“还可以”)……“这些老师没有大名声,却是我心中的大先生。这是贯穿我一生的思政教育。”
如今,“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方芳,成了年轻教师眼中最懂得欣赏孩子的校长——她总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我的老师如何爱我,我便如何爱我的学生。”
85岁的物理特级教师王沛清在第一师范工作了一辈子,既钻研学科教育,也长期研究德育。
1960年即走上教师岗位的王沛清,毕生躬耕三尺讲台,以言传身教提醒一届又一届学生——“人生的道理远比一门课更宽广。”
老师的叮嘱,沉甸甸地落在学生肖宗文心头。这位第一师范1993届毕业生从教32年,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当一名像王老师一样的好老师”。已是湖南省科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的肖宗文,常给孩子们讲科学家报国的故事,把妙趣横生的科学实验送往山区,点亮农村孩子的科技梦……
照亮童心的故事,正在许多第一师范毕业生身上发生:放弃省城工作回乡劝学的兰朝红、为留守儿童讲千个故事的麻小娟、带学生写诗的李柏霖和王云……一代代毕业生用行动诠释:“思政教育是溶于每道菜的盐。”
2025年3月20日,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枧头学校教师王云和学生在一起。新华社发(钟伟锋 摄)
新时代以来,1.4万名毕业生从第一师范出发,扎根基础教育事业一线。多年来,这里培育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一大批优秀的人民教师。
何以成就大先生?
走过校园的红墙,答案逐渐清晰——
近千年的时间刻度里,墙上的每一个时间板块的浮雕都以“先生和学生”组合式展陈。在这方热土上,老师改变学生一生、乃至影响民族前途命运的故事,真真切切地发生过。由此认识更深,信仰弥坚。
2025年3月24日,学生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东方红校区的“红墙”前走过。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从“红墙”前走过,读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如何带着来时路的牺牲与荣光,走向未来。
相关文章
立报国强国大志向 育堪当大任栋梁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政教育传承创新之路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一座书院绵延千年文脉,熔铸百年荣光。这是前身创办于南宋、1903年即开始办师范教育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简称“第一师范”)。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
2025-04-05 08:36:00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获评“2024年度全市高校维护稳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
红网时刻新闻4月3日讯(通讯员 陈洁)日前,从株洲市公安局下发的文件《株洲市公安局关于表扬2024年度高校(高职院校)维护稳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和个人的通报》中获悉,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获评“2024年度全市高校维护稳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该校叶振平同志获评“成绩突出个人”。近年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
2025-04-03 22:00:00
红网时刻新闻4月3日讯(通讯员 黄钰)4月3日,2025“湘窖·我的大学梦”大型公益助学爱心基金启动仪式,在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共青团湖南省委授牌的“爱心实践基地”——湘窖洞藏酒庄举行。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李志超,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小平,邵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易洪海,邵阳市政
2025-04-03 21:51:00
【来源:平安长治】近日,山西长治市一学校门口初一女生父亲疑殴打同校六年级学生,引关注。目击者提供视频显示,一成年男子在两名保安面前揪着被打学生头发。4月1日,被打六年级学生告诉记者,“该女生父亲扇了他十几个耳光”。被打六年级学生家长称,不会与打人者和解,希望依法处理。事发学校工作人员称,校方事发后一
2025-04-03 12:29:00